周效志Perry

副教授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电子邮箱:

所在单位: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职务:地质系教学副主任

学历:博士研究生毕业

办公地点:中国矿业大学文昌校区煤层气开发实验室

在职信息:在岗

主要任职:江苏省低碳技术学会理事

其他任职:中国地质学会会员

教师博客

当前位置: 中文主页 >> 教师博客

什么是环境地质?

发布时间:2021-03-19 点击次数:

【概念】环境地质是地质科学中一门新兴的应用学科,是应用地质科学、环境科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功能和演变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学科(哈承祐,2006)。

【内涵】环境地质作为人地关系发展的产物,以人-地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研究为核心,旨在服务于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国内外地质学界关注的热点。环境地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环境地质包括环境水文地质、环境工程地质、环境地球化学、生态环境地质等,属于环境科学的范畴(徐绍史,2010)。狭义的环境地质主要涉及与人类活动相关的地下水、地质灾害、矿山地质环境、水土环境等研究领域(张永双等,2017)。

【起源】环境地质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70年代一些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的文献中。当时,美国、英国、西德等工业发达国家,已感到环境地质问题的迫切性,开始把地质灾害、资源开发利用等列为环境地质研究的范畴。至20世纪90年代,环境地质得到国际地学界广泛关注,逐步发展为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并推动了环境地质研究快速发展(张宗祜等,1995)。该时期的环境地质研究主要集中在地质灾害、海岸带环境问题、地下水资源保护和管理、能源开发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城市环境地质问题等。

1.jpg

1 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

【发展】我国环境地质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是面向国家改革开放时期重大工程建设和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国内一批学者相继引入环境地质理念,并进行了深入讨论和研究。此时,我国环境地质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性环境地质调查与编图、水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问题研究、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并初步建立起全国地质环境监测网,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展望】21世纪以来,我国地质调查部门先后部署了重要经济区和城市群综合地质调查、地下水调查和监测、地质灾害调查和防治、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与监测预警、地质数据信息服务等工程(张永双等,2017),并将城市环境地质、水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矿山地质环境、环境污染和人类健康、农业可持续发展等作为环境地质研究的重点领域(刘传正等,2012奚小环等,2013吴爱民等,2016武强等,2017)。

2.jpg

2 安徽巢湖北部地区石灰岩开采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周效志 拍摄)

【矿山环境地质】20世纪80年代起,矿山环境地质研究得到了重视和发展(王思敬等,1995)。主要研究矿产资源开发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相互影响与制约关系,在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同时,减少和减轻矿山环境地质问题,促进矿业健康发展(徐友宁,2008)。当前,我国矿山环境地质研究主要集中在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形成机理、环境影响评估、土地复垦和生态环境修复、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固体废物堆放填埋和处理、环境污染治理等(武强等,2008;何芳等,2010Fan et al., 2012)。相关研究工作为全国矿产资源规划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矿山“复绿行动”等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Fan Y X, Lu M. Design of hazards list based on hazard components for Chinese coal mine[J]. Procedia Engineering, 2012, 45: 264-270.

徐绍史. 中国地质学学科史[M].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152-187.

张永双, 孙璐, 殷秀兰, . 2017. 中国环境地质研究主要进展与展望[J]. 中国地质, 2017, 44(5): 901-912.

哈承祐. 环境地质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质通报, 2006, 25(11): 1247-1256.

张宗祜, 袁道先. 我国跨世纪的重大地学问题—环境地学发展前景[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1995, (5): 60-69.

王思敬, 周平根. 环境地质学的现状及发展方向展望[J]. 工程地质学报, 1995, 3(4): 12-18.

刘传正, 刘艳辉. 论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2, 42(5): 1469-1476.

奚小环, 李敏. 现代地质工作重要发展领域:“十一五”期间勘查地球化学评述[J]. 地学前缘, 2013, 20(3): 161-169.

吴爱民, 荆继红, 宋博. 略论中国水安全问题与地下水的保障作用[J]. 地质学报, 2016, 90(10): 2939-2947.

武强, 刘宏磊, 陈奇. 矿山环境修复治理模式理论与实践[J]. 煤炭学报, 2017, 42(5): 1085-1092.

徐友宁.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研究现状及展望[J]. 地质通报, 2008, 27(8): 1235-1244.

武强, 陈奇. 矿山环境问题诱发的环境效应研究[J].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08, 35(5): 81-85.

何芳, 徐友宁, 乔冈, 刘瑞平. 中国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区域分布特征[J]. 中国地质, 2010, 37(5): 1520-1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