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采空区治理工程中,煤矸石、粉煤灰注浆技术是实现绿色填充与地质稳定的关键手段。注浆过程中,注入速率、注入压力等参数的动态变化直接反映了采空区内部的填充状态,其精准调控对工程效率与安全至关重要。传统注浆参数预测多依赖经验公式或数值模拟,难以实时响应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非线性变化,而卷积神经网络(CNN)凭借对时序数据和空间特征的强大捕捉能力,为注浆过程模拟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
采空区注浆数据具有显著的时空关联性:注入压力的瞬时波动不仅与当前注入速率相关,还受前期浆液扩散路径、孔隙封堵状态等历史信息影响。CNN 通过多层卷积核的滑动计算,可自动提取数据中的局部特征与全局关联,例如将连续采集的注入速率序列转化为压力变化的空间特征图谱,再通过池化层压缩冗余信息,最终通过全连接层输出压力模拟结果。这种数据驱动的建模方式,无需预设地质参数的解析表达式,能直接从现场记录的海量数据中学习潜在规律。
模型构建需经过三个核心环节:首先是数据预处理,对原始注入速率、压力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消除量纲差异,并通过滑动窗口法生成样本集 —— 每个样本包含前 60 秒的速率序列与对应压力序列,确保时序特征的完整性;其次是网络结构优化,采用 3 层卷积层与 2 层池化层的组合架构,第一层卷积核捕捉高频压力波动,深层卷积核提取长期趋势特征,同时引入 Dropout 层防止过拟合;最后是迁移学习训练,利用相似地质条件下的历史工程数据预训练模型,再结合当前采空区的钻孔数据进行微调,使模型快速适应新场景。
模拟结果的工程价值体现在两个维度:在实时指导方面,当模型预测压力将超过安全阈值时,可自动调控注浆泵降低速率,避免采空区顶板受力突变引发坍塌;在单孔体积评价上,通过分析压力曲线的稳定阶段长度,结合浆液扩散系数,能精确计算单孔可注入的最大体积。例如,当模拟压力在连续 30 分钟内保持稳定且低于预警值时,该孔的有效填充体积可提升 15%-20%,显著减少重复注浆次数。
实际应用表明,基于 CNN 的注浆模拟系统将压力预测误差控制在 8% 以内,单孔施工效率提升 25% 以上。该技术不仅实现了采空区填充的智能化管控,更通过精准的体积评价为煤矸石、粉煤灰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量化依据,为矿山生态修复与安全生产开辟了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