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层气矿业权转让中需关注的十二个问题
—煤层气探明储量评估与开发潜力评价工作要点
周效志
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地质系
煤层气作为一种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具有资源禀赋规模庞大、空间分布广泛但开发难度突出的显著特征。这一特性直接导致煤层气矿业权转让过程中的转让成本居高不下,且规模化开发面临较高的技术与经济风险。投资方若在转让前未能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极易蒙受重大经济损失。为确保煤层气探明储量评估与开发潜力评价工作的有序开展,并获取客观可靠的评估结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重点关注以下十二个方面的核心问题:
(1)资料的完整性
资料的系统性与完整性是保障探明储量评估及开发潜力评价结果具备科学合理性与工程可靠性的基础前提。因此,必须进行全面的资料收集,系统获取煤层气区块内与煤炭地质、煤层气地质及勘探开发相关的各类数据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区域地质调查报告、钻孔柱状图、测井数据、试井资料、排采记录等。这些资料应涵盖从基础地质勘查到工程实施的全流程信息,形成连续完整的证据链,为后续的地质建模、储量计算及开发潜力分析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在资料收集过程中,需特别注重不同来源数据的交叉验证,确保数据的一致性与准确性,避免因信息缺失或矛盾导致评价结果出现偏差。
(2)评价的客观性
煤层气区块在以往勘查开发过程中,通常已积累了多轮次的成藏特征研究、储层评价及开发潜力分析成果。然而,受研究目的、技术条件及主观认知差异的影响,早期评价可能存在一定的倾向性或局限性。因此,在本次评价工作中,需严格遵循地质客观规律,以原始地质资料、工程实测数据为依据,采用科学的分析方法与评价模型,排除主观臆断与经验主义干扰。通过建立“数据 - 分析 - 结论”的闭环验证机制,确保评价结果能够真实反映区块的地质条件与开发潜力,为矿业权转让决策提供客观依据。
(3)储量的可靠性
探明储量作为矿业权价值评估的核心参数,其可靠性直接决定转让定价的合理性。需对区块已提交的探明储量进行系统性核查,重点验证储量计算单元划分的科学性、关键参数取值的准确性及计算方法的适用性。具体而言,需核查计算单元面积与实际地质边界的吻合度、煤层厚度测量数据的代表性、含气量测试方法的规范性,以及各项参数是否有充足的地质勘查(如钻孔控制程度)与工程试验依据。通过引入储量可信度系数、参数敏感性分析等方法,量化评估储量数据的不确定性,最终形成可靠的探明储量复核结果。
(4)产量的真实性
生产井的产量数据是评价煤层气开发效果与资源可采性的关键指标,其真实性需通过多维度验证。应系统收集区块内已施工排采井、开发井的全生命周期排采数据,重点分析井底流压与日产气量的动态关系,识别异常生产数据(如井底流压稳定条件下日产气量骤升的现象)。可采用产量曲线形态分析、生产制度一致性校验、邻井数据对比等方法,甄别数据异常的成因(如测试误差、人为调整或地质条件突变)。经核实的真实产量数据,将为采收率计算、开发方案优化及经济评价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支撑。
(5)储层的可压性
煤储层的可压性是决定水力压裂改造效果与单井产量的核心地质属性,需进行定量化评价。基于区块已采用的压裂工艺(以水力压裂为主),应构建包含煤岩力学参数(如杨氏模量、泊松比)、储层物性(如孔隙度、渗透率)、天然裂隙发育特征及地应力分布等指标的可压性评价体系。通过优选适合区块地质条件的评价模型(如模糊综合评价法、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储层可压性进行分区量化评级。同时,需结合已施工井的压裂曲线(如泵压变化、砂量注入量、裂缝延伸形态、压后井口压力监测数据)进行验证,修正评价模型参数,确保可压性评价结果与工程实践的一致性。
(6)技术的适配性
煤层气开发技术的适配性直接影响开发效率与经济效益,需从地质条件与技术工艺的匹配度角度进行深入评价。应对区块历史采用的开发模式(如井型选择、井网部署)、技术工艺(如钻井工艺、排采制度)进行地质适配性分析,评估其与煤层埋深、储层非均质性、流体赋存状态等地质条件的契合程度。结合当前对区块地质特征的深化认识,运用数值模拟、相似区块类比等方法,优化开发技术体系,提出针对性的工艺改进方案(如分段压裂参数调整、排采制度优化),探索提升采收率与开发经济性的技术路径,实现地质条件与工程技术的最优匹配。
(7)资源的可采性
煤层气资源的可采性评价需综合考虑地质条件、技术水平与开发工艺的协同作用,重点确定现实技术条件下的经济可采储量。在采用类比法、等温吸附法初步估算采收率的基础上,需结合区块已有的开发工程数据(如压裂效果、排采动态),运用储层数值模拟(如COMET3、CMG、ECLIPSE等软件)、产量递减分析(如Arps模型、Fetkovich模型)等方法,计算不同开发阶段的实际采收率。通过对比理论采收率与现实采收率的差异,分析影响资源可采性的关键因素(如储层伤害、压降传递效率),最终合理确定当前技术条件下的可采资源量,为开发规模设计提供依据。
(8)方案的合理性
开发方案作为指导煤层气开发的技术蓝图,其合理性需结合最新地质认识进行重新审视。应系统分析区块历史开发方案的编制依据、技术路线与实施效果,重点评价井网密度与储层非均质性的匹配度、开发阶段划分与资源动用规律的契合度、生产制度设计与储层敏感性的适应性。基于当前对区块地质条件(如构造复杂性、流体运移规律)与开发技术的深化理解,识别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如井位部署不合理、排采参数设计偏差),并提出针对性的优化措施(如动态调整井网密度、优化压裂液配方),确保开发方案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采收率与开发经济效益。
(9)开发的经济性
经济性评价是衡量煤层气矿业权投资价值的核心环节,需基于探明储量与开发方案,构建全生命周期经济评价模型。系统梳理区块开发的各项经济投入,包括勘查投资、钻井工程成本、压裂改造费用、地面集输系统建设成本、运营维护费用等;同时,科学测算开发产出,包括煤层气销售量(结合产量预测与市场价格)、伴生资源利用收益等。通过计算净现值(NPV)、内部收益率(IRR)、投资回收期等关键经济指标,分析不同开发规模、技术方案下的经济效益差异,评估区块规模化开发的经济可行性,并识别影响经济性的敏感因素(如气价波动、成本控制),为投资决策提供量化依据。
(10)矿权的合规性
矿权的合规性是确保煤层气矿业权转让合法有效的前提,需进行多维度合规审查。通过查阅矿权登记档案、出让合同、审批文件等资料,核实矿权的取得方式、权属边界、有效期限、权利限制(如抵押、查封)等核心信息;同时,对照国家及地方关于矿产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检查矿权出让程序、转让方式是否符合法定要求,是否存在权属争议或违规操作记录。此外,需确认矿权范围内的勘查开发活动是否已履行必要的审批手续(如环境影响评价、安全生产许可),确保矿权转让不存在法律风险与合规隐患。
(11)环境的兼容性
煤层气开发作为对地表与地下环境有一定扰动的工程活动,需评价其与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兼容性。通过实地调查与资料收集,明确区块范围内的生态敏感区(如自然保护区、生态红线)、环境敏感目标(如水源地、名胜古迹)及土地利用现状(如耕地、基本农田分布)。运用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分析钻井作业、压裂液排放、集输管网建设等工程环节对地表植被、地下水系统、土壤质量的潜在影响程度,评估开发活动与地方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耕地保护政策的协调性。针对可能存在的环境约束,提出相应的措施(如优化井位避开敏感区、采用环保型压裂液),确保开发过程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
(12)投资的可行性
投资可行性评价是煤层气矿业权转让决策的最终依据,需在综合前述各项评价结果的基础上,构建多因素综合评价体系。整合区块资源价值(探明储量、可采资源量)、开发难度(储层条件、技术适配性)、经济效益(经济指标、成本控制)、合规风险(矿权合规性、环境约束)等核心要素,采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等方法,对区块的投资价值进行量化评分。同时,结合市场环境(如能源政策、气价走势)与行业发展趋势,分析投资的潜在收益与风险(如技术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最终形成全面的投资可行性结论,为矿业权转让决策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