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是让人浮想联翩、心思悠远的季节。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年来看,恰似经历了春的稚嫩,夏的狂热,逐步走入秋的成熟。在传统文化的语境中,秋更是容易勾起文人的羁旅之思、失意之态、怀古之哀,当然也不乏黄巢黄金甲的肃杀之意,刘禹锡的一鹤排云的诗情。
深秋时节,人们总愿化身为一位低吟的文人,慢慢地、悠悠地将生活中的所思、所想、所悟转换而为秋的文字,或者嘴上时不时地蹦出两打油句诗来,吐露心声,直抒胸臆。
现在天下太平,繁荣昌盛,温饱无忧,人们难以发出无定河谷、铁马秋风等生离死别的喟叹。科技的发展,让网络和高铁穿越了万水千山,也不必用鸿雁传书传达相思之情。但是,联系的迅捷并不一定能够让人心更近,涌现更多的管鲍之交、伯牙子期、夜雨对床的情谊。
社会节奏的加快,快餐文化的大行其道,导致现代人的思维普遍是碎片化的、缺乏深度的,总是少了那么点独立思考的味道,人云亦云、随风而动者多。人们沉浸在网络的海洋里,思想被各种信息充斥着、牵引着,大数据的主动推送,更是将思维困囿于信息茧房之中,越走越深、越走越窄。在这个浮躁、斑斓的网络虚拟世界里,人们的思想跟着网络大V的观点走,甚至被一些过激的或不好的思潮带歪走偏,深陷其中,而不自知。
工作生活上,各种赛道的拥挤,普遍地内卷,更是把人逼到了墙角,让心始终揪着、绷着,似有一块石头堵在胸口,上不能上,下不能下。现代社会不是信息太少,而是信息太多了。人的精神空间被过多的信息挤压,越来越萎缩,使得自己的内心、灵魂就沉沦了、迷失了,找不到了。当我们跳出工作生活圈子俯下来看,会猛地发现是自己的欲望太多,把人生节奏过得太快,日子扯得太紧,总是缺少了那么点闲暇与惬意,忘记了生命初衷与真谛。
我觉得,人呢?还是要经常性地离开电脑,走出房间,走向自然,去聆听寒蛩之声,欣赏秋天之色,嗅闻西风凉意,破除被网络牵引的思想藩篱,去追求心的本真。我们独自置身于天地之间,大胆地敞开心扉,倾吐心事,让所有的抑郁、担心、无助在秋风里飘散,无影无踪,了无痕迹。
人总是喜欢回忆的,喜欢回头看看来时的路。特别是随着年岁的增长会时不时地想起自己的童年,那时我们在秋天的田野里狂奔,烤山芋、烤花生吃,能够跟小伙伴们疯上一整天……。只有等到母亲喊着回家,甚至被她追打着,这才恋恋不舍地回去。那个时代没有电脑、手机,没有网络,更无网游,孩子们无忧无虑,身上沾满了泥土的芬芳,心里装满了自然的颜色,貌似最接近于所谓的“归真返璞”。
当长大以后,人们离开家乡到异地生活,儿时的记忆化为了一个符号,逐渐转变为乡音乡愁,悠远而又若隐若现,存在于心窍的最底一层。她躲在最不起眼的一个角落,因为某件事某个人得到触发,让人心猛地一颤。但是,当我们每次匆匆忙忙地回到老家后,她似乎又躲的远远地,找寻不见……
有人说,秋是让人产生悲凉的季节。要我说呢?秋是一个让人沉醉的季节更为准确。她更像牛儿夜间反刍一样,把往事翻转过来,细细地慢慢地咀嚼品味……
虽无几人能得鹿?勿做呓语烂柯人。
人生恰如过河,永远不会遇到相同的水滴。人无论怎样过活,时间都在滴滴答答中逝去,岁月的刻刀也不停地在人的额头上雕刻着,至于最终雕刻什么样子,终究离不开自己的经营。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我们只有大胆地破除心中之“贼”,坦然地面对人生,脚踏实地、不气不馁、中正平和,才能增加生命的厚重,生活的幸福。
心安之处,便是身安之处。
作者:设备处 辛良
日期:2024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