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豪爽的苏北人还是温婉的苏南人,每一个江苏的孩子内心都有一个如诗如画、如梦如醉的“江南遗梦”。若想道“中华之美”,不妨与我于烟雨江南中走一走,一切自有答案。茂苑城如画,阊门瓦欲流竹篱、茅亭、草堂与自然山水溶为一体,简朴素雅,疏朗典雅,天然野趣。漫步拙政园,移步换景,林木葱郁,水色迷茫,景色自然。苏州园林展示出的中华传统美学是极讲究的。亭台轩榭“绝不将就对称”的原则好像和中国传统建筑追求不符,实际上蕴含了更为丰富的自然意趣。假山堆香让人不以为假,池沼多引活水。设计师们别出心裁,因地制宜,为的是“生趣”一词。同样的,花草树木的错落有致,近景远景的景深层次带来了更为深长的审美意趣。游人迷醉,仿佛跨越时空享得“唐宋”古人典雅之趣,获得一份愉悦的精神洗涤。亭、台、楼、阁、泉、石、花、木组合成一幅卷轴画,妙趣横生。园林的建筑布局、结构、造型及风格,运用对比、衬托、对景等技巧,配合小中见大、以少胜多等造园艺术手法,蕴含了中华传统“天人合一”的境界追求。《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易经》进一步说:“立天道曰阴阳,立地道曰柔刚,立人道曰仁义。”“自然是人的自然,人是自然的人”,于苏州园林被展示得淋漓尽致,尽显中国传统哲学之大智慧,是一份独特的中式美学。
红墙黛瓦大成殿,玉句金楹天地留古木苍天,郁郁葱葱。大成殿内,孔子铜像两旁配其十二弟。子汉白玉像,伫于历史岁月中愈静愈谧。江南仲夏天,时雨下如川。南京夫子庙游人如织,人们各自心怀夙愿,虔诚与期待交织。大成殿外,悬挂祈福牌、掷硬币的人们祈求孩子学业有成,在即将到来的高考中结出理想的果实。迢迢远来祈福的背后,是千百年来中国人追求美满幸福的理想愿景。古有皇天上帝名山大川四方之神,以祠宗庙社稷之灵,以为民祈福;今有黎民虔心拜祭孔夫子,祈小家平安顺遂。“秦淮灯火甲天下”,明代洪武帝朱元璋在南京倡导元宵灯节活动后,秦淮河悬挂花灯的画舫随之蜚声天下。春节至元宵节间,“金陵灯会”于夫子庙举行,本上和外来的文化艺术贯穿于灯会中,构成其独特的艺术内涵。“金陵灯会”作为一项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动,是秦淮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历代南京民众延续和传承民俗文化的重要空间,已成为展示中华传统美学与文化的绝佳窗口。斫竹编青篮,门前开蟹簖,漫步镇江千华古镇,在鞋履踏过青石板的坑洼时感受一份时光的厚重,于抬头可见的青砖红瓦上窥见一份历史的浓郁。时光变得黏稠,老人坐在巷口,指端摩挲着根根光滑的竹条。《考工记》说“天有时,地有名,工有巧,才有美,和此四者然后才可为良。”竹编工艺从材料的选择到编制过程,每一道工序都要严格准确,破竹、烤色、去节、分层、定色、刮平、划丝、抽匀等十几道工序,为制作出精细的竹丝全凭一把刀和一双手。
古镇里的老人们大多在“啪啪”的剖竹声、“悉悉”的编篾。声中长大。我们看到的是老人低头编织孤单的背影,也看得到市场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冲击下,与其他中华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处境相似,镇江竹编工艺面临青黄不接的失传窘境。“中华之美”藏在光滑细腻、方圆周正、色泽明亮的竹编工艺品,亦藏在老人们粗糙的指腹、沟壑的掌心。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很难,六七十年如一日,这是老人们的坚持,也是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延续,何尝不美?“艺痴者技必良”,无论是《庄子》中的游刃有余的“庖丁解牛”,亦或是《核舟记》中的奇巧人王叔远,中华传统“匠心”之美历久弥新。“苏”式之美如小鸿毛,中华之美集其大成,包容万种风情。漫步江南,我们看到了外化于形的中华传统美学,领略了人民江山千百年来的美好愿景,亦感受了“小”人物大”精神的精神。之美。江南如此,中华亦然。外化于形还是内化于心,优秀传统文化唤起的都是民族的文化认同与自信,一个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才能从“强国”中脱颖而出,被称为一个“大国”,这种“大”不是拳头大、块头大,而是胸襟大、情怀大。如党的二十大所言,面对传统文化,“守正创新”是正确方略,“面向未来”是必要方向。中华之美,需要传承与创新,需要坚守与延续,朋友,我们已看到了答案--让“大国”行稳致远,需要你我携手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