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邮箱:
所在单位: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
职务:地下空间智能控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
办公地点: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校区信控学院B109
胡青松(1978-),男,博士后,现为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地下空间智能控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毕业于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长期从事目标定位与跟踪、物联网、无线通信、救灾通信方面的研究工作。
2001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资源学院,同年攻读中国矿业大学信电学院硕士研究生,师从刘富强教授(现为同济大学教授)和钱建生教授,从事通信与信息系统研究。2005年攻读中国矿业大学信电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为中国矿业大学张申教授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焦李成教授,主攻方向为认知无线电网络建模和路由方法。2012年2月师从欧亚科学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吴立新教授从事博士后研究,方向为空天地一体化观测理论与应用。分别于2009.9-2010.1和2013.9-2014.6在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访学,2017.11-2018.11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前往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公派留学。2021.10-2022.10挂职担任阳泉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2023年分别被阳泉市大数据局以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山西华阳集团新能股份有限公司产业技术研究总院以高层次人才身份柔性引进。入选苏州高新区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2021)、南京六合紫金山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2022)。
作为主持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矿井无人驾驶通感共融机制与精确定位方法(编号:52474185)”、“面向事故救援的煤矿物联网灾后重构机制与态势感知方法(编号:5187429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煤矿工作面动目标精确定位关键技术研究(编号:51204177)”、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矿山安全生产物联网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编号:2017YFC0804409)”子课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事件驱动的空天地多传感器协同观测方法(编号:2011CB707102)”子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矿井动目标监测技术及在用设备智能管控技术平台与装备(基于物联网管控技术)(编号:2013BAk06B05)”子课题、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煤矿巷道自适应环境认知机制与机会通信方法研究(编号:BK20151148)” 、江苏省科技重大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智慧矿山可见光通信安全保障系统研发及产业化(编号:BA2016016)”、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感知矿山物联网技术标准研究子课题(BE2011501)”、中央高校基本业务基金学科前沿专项“矿山物联网可重构感知方法研究(编号:2015XKMS097)”、中央高校基本业务基金项目标准专项“矿山物联网信息(数据)描述标准建设(编号:2012BZB19)”。作为主要研发人员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项目“灾害环境下快速应急定位组网技术(2016YFC0803103)”、江苏省经信委项目“智能矿山物联网示范工程”、江苏省科技厅项目“智慧矿山物联网示范工程”、山煤集团感知矿山(霍尔辛赫)国家示范工程。
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检索60余篇,出版专著2部,教材2部;以第一发明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8项、国际PCT专利2项,其中4项专利实现转让;获“中国发明协会一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等省部级奖励10余项。主持制定中国电子学会标准“智慧矿山物联网(标准号:T/CIE 005-2016,T/CIE 006-2016,T/CIE 007-2016)”,参与制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矿山安全生产物联网 信息交互”系列标准。
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中国委员会数字能源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煤炭学会科学传播专家,中国电子学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青年委员,煤炭行业煤矿专用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通信监控设备分会委员,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矿山信息化智能化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多域复杂环境智能感知委员会委员,江西省科技专家库专家,江苏省科技咨询专家,江苏省煤矿安全生产专家,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科学技术奖励主审专家, 青岛市智能热电能源互联专家工作站首席专家,成都市科普文化产业协会专家委员,成都市科普文化产业智库“科文汇”特约研究员,《中国矿业大学学报》青年专家委员、《工矿自动化》青年专家委员,《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China Communications》、《通信学报》、《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等期刊特约审稿专家,《工矿自动化》创刊50周年“突出贡献青年专家”。江苏省“双创团队”、江苏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感知矿山物联网”、江苏省“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中国矿业大学优秀创新团队“矿区环境与灾害遥感”核心成员。